close

純真年代

入選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 Penguin Classics 企鵝經典系列
1921年普立茲獎得主,史上首位獲獎女性
三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、女性意識先驅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伊迪絲‧華頓 Edith Wharton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重現十九世紀鍍金年代紐約風情,生動寫實上流社會的愛嗔癡
最痛徹心扉、感人肺腑的結局,悸動著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
一本優雅精緻、永不褪色的愛情小說經典

 

  《純真年代》的主要情節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紐約上流社會,
也是作者伊迪絲‧華頓度過童年與青春的地方。
她在那兒長大成人,進入社交界,訂婚又解除婚約,
最後嫁人、渡過了婚後的最初幾年,離婚後遷往巴黎。時隔40年後,
身為小說家的華頓回顧這個養育過她、也束縛過她的上流社會,百感交集:既有親切的眷戀,又有清醒的針砭。

  以一段上流社會的浪漫愛情故事為主軸,
華頓鉅細靡遺地描述了那個宛如金字塔般的社會,用她所屬權貴階級的生活記憶,
構築了她童年時光的紐約。這個如今看來神祕的世界,
在華頓的小說中鮮明活躍了起來,我們得以重新體會到鍍金年代的生活,
充滿講究的華服、佳餚、美酒,以及上流社交界最在意的「禮面」和「禮教」。

  在華麗場景掩映下,華頓讓人見識到上流家庭如何事事小心謹慎,
念茲在茲的都是合乎體面的道德觀。
例如當歌劇進行到哪一幕時禁止走動和說話,
年輕男女訂婚後訂婚期不可太短,也要一一拜訪家族的親戚等等。
在這位文學界貴婦的筆下,
十九世紀末的紐約迷人、神祕,
這些權貴眼中的世界總是美好、無暇,善惡之間有著非常清楚的界線,只要稍有不慎,
就會被貼上「惡棍」、「蕩婦」的標籤。這些上流人士的世界非常狹小,
這些人不會談論戰爭、社會貧窮問題,他們的對話總是有固定模式,
在這些穿著講究華服的身影包圍下,呈現出一個無憂無慮童年般的時代氛圍。

  華頓用大量篇幅鋪陳上流社會的生活細節,
敘述小說主角紐蘭.亞徹的年輕靈魂被束縛在這個小世界。
他厭倦這個世界總是喜歡假裝一切都很美好。
他的妻子梅.韋蘭是上流社會教養出來的樣板妻子,
無論說什麼話,做什麼事,都是那麼刻意,
彷彿一切都有標準答案。
在這個平靜的華麗世界,華頓用情感豐富的細膩筆觸,
描寫她對上流模範夫妻生活的厭惡,以及追求真愛的渴望。

  文學評論家說華頓用自身失敗婚姻的經歷,
描繪這本小說愛倫.奧蘭絲卡夫人的處境;或許如此,
所以當愛倫說出過往痛苦婚姻時說出的話,
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:「蛇髮女妖並不會害人瞎了眼,只會吸乾人的眼淚。」
婚姻帶給她的痛苦是那麼的深刻、絕望。這種似真還無的情感,
令這本小說迷人且夢幻,道出浪漫又真摯的情話,
揪住世上每個有情人的真心:「總是這樣,妳的每次出現,都讓我再重新認識妳一遍。」

  《純真年代》經典之處,正是在於這些人物情感的藝術之美撼動人心。

本書特色

  ★ 一九二一年普立茲獎得主,文學史上第一次由女性作家獲得此一殊榮。
入圍二十世紀百大小說(Modern Library 100 Best Novels),以及企鵝出版社編選的經典系列(Penguin Classics)。

  ★ 再現珍.奧斯汀「維多利亞式」古典浪漫風情,
唯美呈現十九世紀上流社會男女在禮教、真愛、情慾之間的輾轉反側。

  ★ 電影、舞台劇改編無數,一九九三年由名導馬丁.史柯西斯改編為古典愛情電影,
三屆奧斯卡影帝丹尼爾.戴路易斯、金球獎影后蜜雪兒.菲佛及薇諾娜.瑞德主演,風靡全球。

  ★ 全球影迷殷殷期盼,經典時代劇《唐頓莊園》原班團隊製作的《鍍金年代》,
HBO熱烈上映中。看劇之餘,本書是理解該時代美國社會階級心態的最佳著作!

  ★ 附伊迪絲.華頓生平年表
 
----

純真年代故事的地點帶到1870年的紐約,是寫美國紐約的上流社會貴族的故事。

如果你有看之前飄的那篇,你會發現兩邊的時間點非常的接近,飄的故事是從1861年的南方邦聯棉花莊園的千金說起。

但你們細看就會發現兩邊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,如同兩個世界。

這個故事是古典的愛情三角戀故事?簡單來說就是男主因為傳統社會的觀念束縛,還是決定娶了一個自己門當戶對,家世清白,

堪稱完美的女人,但他的內心真正深愛的女人,卻是一個身陷在不快樂婚姻裡的人妻,這個人妻不但是他的表姊,還離婚不成。

因為當時的社會觀念,普遍認為離婚是不好的,導致就算想離,也會被親戚親友們勸服。

由於男主雖深陷愛情夢裡,但內心仍是非常現實實際,在自己築構的未來藍圖裡,

梅才是那個符合社會規範的妻子,所以直到最後就算他還是內心深愛著奧蘭斯卡夫人,但還是因此娶了梅。

內容前面開頭可能會先被一堆貴族世家人名嚇壞,因為出場很多家,其實也不用記太多家,主要記一下其中重要幾個就好,

這樣較方便看,因為故事中不乏主角群跟親戚這些重要家族的互動,

畢竟主角群都是貴族,彼此因為血統與身分,自成一圈。

從故事中可以看出1870年,紐約的貴族,家族關係網異常緊密,也非常在意體面和禮教,處事也非常謹慎,

一切的決定都會在乎體面禮儀的道德觀,但也因為如此,破天格的總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,由於上流貴族圈的圈子其實很小,

話題上不會談論社會、貧窮、戰爭等。對話總有固定模式,

因此對話、日常生活上也沒那麼複雜,但對於外來的事物、標新立異的思想抗拒異常,相對也單板無趣了些,活在一個小圈圈裡。

純真年代除了大量講述幾個貴族間的上流文化生活細節外,

作者也順便藉由主角紐蘭.亞徹的婚姻,諷刺一下對當時上流社會模範夫妻的厭惡,追求真愛的不可得。

貴族仍遵守著舊時的傳統,但也有感於南北戰爭之後,時代觀念的衝擊巨大變化。

看到結尾你可以看到舊時的束縛已經在現代式微,老一輩的人會有追不上年輕族群的感慨,尤其當時又是劇變的年代。

長途電話已經非常普及,人們變得非常忙碌,追流行趕時尚,沒時間關心左鄰右舍。

 

 

::這邊記錄了下1870年代紐約貴族的傳統觀念禮儀規範:

1.不宜提前抵達歌劇院

2.在社交場合露面前,應該用兩把鍍銀背梳子分梳頭髮,而且梳子上必須用藍色搪瓷漆上他的姓名縮寫,

還要在鈕扣裡插上一朵鮮花(最好是梔子花)

3.締結婚約的雙方要進行第一次例行性互訪,這類事沒有通融餘地,紐約人非常一絲不苟。

4.紐約上流社會絕不容許一個女人請求自己家族幫忙掩蓋丈夫的醜聞,

因為一個機構般的家族絕不能做出這種事情。p314

所以貝爾佛太太找家人的計策失敗了。

5.社交圈非常小,也極少休閒娛樂活動,

因此社交界中的每個人(包括馬車行老闆、男僕、廚師)都非常清楚哪些人有空出席。

6.在紐約社交界的客廳,不許一位淑女站起來離開身旁的紳士,前去找另一位紳士聊天,

按照禮節,她必須在原地等待,以便讓想跟她交談的男士接連走到她身邊來。

 

7.紐約人傳統習慣在7點用餐,並在餐後進行拜訪。

8.不重視文學的時代。

9.在美國紳士是不可以從政,那時代已過去。國家命運掌握在老闆與移民手中,

正派人士只能退居體育或文化領域。

10.地位階層排列有如金字塔,

底座是平民,基礎堅實。

大多數為高尚缺乏名望家族。

以及因為家族聯姻地位提升突然崛起的家族。

 

 

雖說網路爬文來看,這本書、電影都較算是冷門小品,較不受眾人所熟悉,1993年推出的電影

【書評】純真年代 by伊迪絲·華頓

就算請來薇諾娜·瑞德飾演裡面的梅.韋蘭,電影的討論度還是蠻少。

想看電影的影評可以看➡馬丁史柯西斯《純真年代》: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

不過說到底這本書在台灣也真的知名度不夠高,Lydia涵也是最近才知道有這本書,

而且還是圖書館隨便翻到的。在那之前看完飄後,就剛好挑到這本,

年代又這麼接近,也不知是否要說好巧哈,雖然這兩本之前就在名單裡了,只是也是最近才想要讀,

不過相比內容的篇幅,純真年代只有大約4百頁,也較淺顯易懂些,比較少歷史述說,

全篇步調緩慢,文筆古典優雅

除了多了很多抒情、內心文戲外。

也會給你無限惆悵之感,生不逢時的遺憾與感嘆。

 

其中令Lydia涵覺得很鮮明諷刺的對比對照就是

30年前的奧蘭斯卡伯爵夫人,

雖贏得紐約社交界歡心,卻輸在保守的上流社會對異類的不信任和畏懼,連帶要離婚也備受反對;

而長大的貝爾佛的女兒,18歲現身於社交界,不會因此有人翻她過去的舊帳黑歷史,包括她父親破產、婚外情等等的軼事。

很多老一輩跟男主紐蘭一樣,正在當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那輩,也不得不配合時代潮流,順應時勢去做改變。

也正是時過境遷,觀念改變,

也許奧蘭斯卡夫人晚生個十幾年,她就不會被指指點點。

而不被重視的文人、文學家生對年代也許就不會抑鬱不得志吧。

他們的思想都是超出那時代的人,所以被歸類為異類被排擠。

 伊迪絲用優雅的文字淡淡地訴說著,一個因為時代道德枷鎖下,引發的愛情悲劇。

也讓我們得以窺看1870年代的紐約貴族生活下,思想觀念的差距,職業重要性的更迭。

愛情與責任有時無法兩全的掙扎。

 

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

博客來➡純真年代【百年經典紀念版】

電影影評可以看➡馬丁史柯西斯《純真年代》: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ydia涵 的頭像
    Lydia涵

    Lydia涵的小窩

    Lydia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