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1年普立茲獎得主,史上首位獲獎女性
三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、女性意識先驅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伊迪絲‧華頓 Edith Wharton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重現十九世紀鍍金年代紐約風情,生動寫實上流社會的愛嗔癡
最痛徹心扉、感人肺腑的結局,悸動著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
一本優雅精緻、永不褪色的愛情小說經典
以一段上流社會的浪漫愛情故事為主軸,
在華麗場景掩映下,華頓讓人見識到上流家庭如何事事小心謹慎,
華頓用大量篇幅鋪陳上流社會的生活細節,
文學評論家說華頓用自身失敗婚姻的經歷,
《純真年代》經典之處,正是在於這些人物情感的藝術之美撼動人心。
本書特色
★ 一九二一年普立茲獎得主,文學史上第一次由女性作家獲得此一殊榮。
★ 再現珍.奧斯汀「維多利亞式」古典浪漫風情,
★ 電影、舞台劇改編無數,一九九三年由名導馬丁.史柯西斯改編為古典愛情電影,
★ 全球影迷殷殷期盼,經典時代劇《唐頓莊園》原班團隊製作的《鍍金年代》,
★ 附伊迪絲.華頓生平年表
純真年代故事的地點帶到1870年的紐約,是寫美國紐約的上流社會貴族的故事。
如果你有看之前飄的那篇,你會發現兩邊的時間點非常的接近,飄的故事是從1861年的南方邦聯棉花莊園的千金說起。
但你們細看就會發現兩邊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,如同兩個世界。
這個故事是古典的愛情三角戀故事?簡單來說就是男主因為傳統社會的觀念束縛,還是決定娶了一個自己門當戶對,家世清白,
堪稱完美的女人,但他的內心真正深愛的女人,卻是一個身陷在不快樂婚姻裡的人妻,這個人妻不但是他的表姊,還離婚不成。
因為當時的社會觀念,普遍認為離婚是不好的,導致就算想離,也會被親戚親友們勸服。
由於男主雖深陷愛情夢裡,但內心仍是非常現實實際,在自己築構的未來藍圖裡,
梅才是那個符合社會規範的妻子,所以直到最後就算他還是內心深愛著奧蘭斯卡夫人,但還是因此娶了梅。
內容前面開頭可能會先被一堆貴族世家人名嚇壞,因為出場很多家,其實也不用記太多家,主要記一下其中重要幾個就好,
這樣較方便看,因為故事中不乏主角群跟親戚這些重要家族的互動,
畢竟主角群都是貴族,彼此因為血統與身分,自成一圈。
從故事中可以看出1870年,紐約的貴族,家族關係網異常緊密,也非常在意體面和禮教,處事也非常謹慎,
一切的決定都會在乎體面禮儀的道德觀,但也因為如此,破天格的總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,由於上流貴族圈的圈子其實很小,
話題上不會談論社會、貧窮、戰爭等。對話總有固定模式,
因此對話、日常生活上也沒那麼複雜,但對於外來的事物、標新立異的思想抗拒異常,相對也單板無趣了些,活在一個小圈圈裡。
純真年代除了大量講述幾個貴族間的上流文化生活細節外,
作者也順便藉由主角紐蘭.亞徹的婚姻,諷刺一下對當時上流社會模範夫妻的厭惡,追求真愛的不可得。
貴族仍遵守著舊時的傳統,但也有感於南北戰爭之後,時代觀念的衝擊巨大變化。
看到結尾你可以看到舊時的束縛已經在現代式微,老一輩的人會有追不上年輕族群的感慨,尤其當時又是劇變的年代。
長途電話已經非常普及,人們變得非常忙碌,追流行趕時尚,沒時間關心左鄰右舍。
::這邊記錄了下1870年代紐約貴族的傳統觀念禮儀規範::
1.不宜提前抵達歌劇院
2.在社交場合露面前,應該用兩把鍍銀背梳子分梳頭髮,而且梳子上必須用藍色搪瓷漆上他的姓名縮寫,
還要在鈕扣裡插上一朵鮮花(最好是梔子花)
3.締結婚約的雙方要進行第一次例行性互訪,這類事沒有通融餘地,紐約人非常一絲不苟。
4.紐約上流社會絕不容許一個女人請求自己家族幫忙掩蓋丈夫的醜聞,
因為一個機構般的家族絕不能做出這種事情。p314
所以貝爾佛太太找家人的計策失敗了。
5.社交圈非常小,也極少休閒娛樂活動,
因此社交界中的每個人(包括馬車行老闆、男僕、廚師)都非常清楚哪些人有空出席。
6.在紐約社交界的客廳,不許一位淑女站起來離開身旁的紳士,前去找另一位紳士聊天,
按照禮節,她必須在原地等待,以便讓想跟她交談的男士接連走到她身邊來。
7.紐約人傳統習慣在7點用餐,並在餐後進行拜訪。
8.不重視文學的時代。
9.在美國紳士是不可以從政,那時代已過去。國家命運掌握在老闆與移民手中,
正派人士只能退居體育或文化領域。
10.地位階層排列有如金字塔,
底座是平民,基礎堅實。
大多數為高尚缺乏名望家族。
以及因為家族聯姻地位提升突然崛起的家族。
雖說網路爬文來看,這本書、電影都較算是冷門小品,較不受眾人所熟悉,1993年推出的電影,
就算請來薇諾娜·瑞德飾演裡面的梅.韋蘭,電影的討論度還是蠻少。
想看電影的影評可以看➡馬丁史柯西斯《純真年代》: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
不過說到底這本書在台灣也真的知名度不夠高,Lydia涵也是最近才知道有這本書,
而且還是圖書館隨便翻到的。在那之前看完飄後,就剛好挑到這本,
年代又這麼接近,也不知是否要說好巧哈,雖然這兩本之前就在名單裡了,只是也是最近才想要讀,
不過相比內容的篇幅,純真年代只有大約4百頁,也較淺顯易懂些,比較少歷史述說,
全篇步調緩慢,文筆古典優雅,
除了多了很多抒情、內心文戲外。
也會給你無限惆悵之感,生不逢時的遺憾與感嘆。
其中令Lydia涵覺得很鮮明諷刺的對比對照就是
30年前的奧蘭斯卡伯爵夫人,
雖贏得紐約社交界歡心,卻輸在保守的上流社會對異類的不信任和畏懼,連帶要離婚也備受反對;
而長大的貝爾佛的女兒,18歲現身於社交界,不會因此有人翻她過去的舊帳黑歷史,包括她父親破產、婚外情等等的軼事。
很多老一輩跟男主紐蘭一樣,正在當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那輩,也不得不配合時代潮流,順應時勢去做改變。
也正是時過境遷,觀念改變,
也許奧蘭斯卡夫人晚生個十幾年,她就不會被指指點點。
而不被重視的文人、文學家生對年代也許就不會抑鬱不得志吧。
他們的思想都是超出那時代的人,所以被歸類為異類被排擠。
伊迪絲用優雅的文字淡淡地訴說著,一個因為時代道德枷鎖下,引發的愛情悲劇。
也讓我們得以窺看1870年代的紐約貴族生活下,思想觀念的差距,職業重要性的更迭。
愛情與責任有時無法兩全的掙扎。
┄┄⟢┄┄⟢┄┄⟢┄┄⟢┄┄⟢┄┄⟢┄┄
博客來➡純真年代【百年經典紀念版】
電影影評可以看➡馬丁史柯西斯《純真年代》:紐約上流社會拘謹規則下的悲劇三角戀
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