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Life's under no obligation to give us what we expect.”
“生活沒有義務給我們我們所期望的東西。”
—— 瑪格麗特‧米切爾
之前有講過亂世佳人的電影,這次Lydia涵決定跑來讀原著小說,
讀的版本是麥田出版的飄,分上下兩集,兩本合起來足足合起來有1千頁,相當於一本5百頁。
電影已經滿長了,小說當然更厚了。
這本著作是作者瑪格麗特.米契爾歷經了10年的才完成的巨作,
背景是以美國南方喬治亞州的棉花田庄園-塔拉莊園與亞特蘭大為背景,
也就是正逢美國南北戰爭開打之際,女主人公郝思嘉是南方塔拉莊園的千金,
藉由她的經歷與成長,讓讀者看到如同活生生的南北戰爭歷史,及南方當時的立場及觀點。
歷史常常是成功者所撰寫,加上大家應該如果小時候有讀過林肯,都至少知道林肯是代表北方解放黑奴,
看似不得已情況,打了這場南北戰爭,而在他的故事裡他的視角是北方是對的,南方是錯的。
那這次這個故事就調換過來了,那被打得南方邦聯,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?真的有如北方講的那麼爛嗎?對黑奴百般奴役虐待
而這本書確實詳細的講述了棉花田莊園文化在戰爭後遭受摧殘、亞特蘭大南方貴族戰敗後落於生活窮困,
全南方邦聯戰敗後必須面對政局不穩,價值觀衝擊的情況。
南方邦聯的傳統意識特有文化 |
那時的南方傳統的道德形象,就是男人對女人得保護並具有騎士精神,
男人才能正當工作,是一家之主,經濟的來源。
女人得扮演柔弱溫順的佳麗被保護,並讓身邊人愜意舒適,
不該隨意任陌生男子搭訕、登堂入室,
還有年輕未婚小姐不能做傷兵護理工作,只能照料傷患,
這是為了避免讓女性們看到異性身體。總之對於女人是滿傳統的道德操守。
簡言之,套到東方,就是有些大男人主義,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,
現在看美國真的滿難以想像的,可能是因為北方聯邦贏了吧。
作者藉著書中的每個人物與敘事,灌輸當下南方傳統的意識,藉由南方白種男性英勇、
南方白種女性犧牲的形象,跟戰後受到北方新思想的衝擊。
黑奴 |
由於故事是寫南方,那種族主義勢必會深刻地提到,
南方這邊的黑奴為莊園經濟的底層,也是勞動力人口,而白人則是上層具有優越感的那群。
故事講了很多,像是蓄奴體制正當姓,莊園主人把黑人當作小孩般疼愛、南方黑人忠誠護主,
貶抑北佬解放黑人後,黑人與北佬的恐怖行徑,黑人被解放後不願意工作遊手好閒打家劫掠。
婚姻 |
不過看到書本也深知當時的女人地位真得較為低下,
因為她們結婚後無法節育,也沒有任何的避孕措施,
如果你像書中的美蘭因為身體不佳有難產風險,
你就只能讓丈夫不碰你,維持無性婚姻生活。
而女性如果拒絕行房,丈夫也有權利離婚,
不管女方意願?加上當時沒有任何的避孕措施,女生如果要想避免懷孕,就只能不行房。
所以可想而知,女生如果為了夫妻和諧,有時只能不停生生生,
雖說已經比中古世紀完善些,但生產死亡還是有風險。
不過從思嘉可以嫁3次來看,當時對女人改嫁已經較為寬容,但改嫁的前提也是要隔一陣子,
而且要穿黑色的喪服守喪一陣子,立刻改嫁還是會引來非議的。
而且傳統上來講,還是鼓勵女人要結婚,當然也有選擇不結婚的,只是很少,也會引來一些議論。
女人一旦結婚,很多社交交際生活都會變樣,變得乏味許多,可能也是因為步入了家庭,要守貞保守。
只是想如果思嘉出生在現代,可能就不用在抗議說自己不想再生小孩吧,
因為她已經懷了三胎,而她說到底,是個職場女強人,並不是是個完美的母親。
而且她在擇偶上也非常不理性,兩次都不是為了愛結婚,第三次本該好好珍惜,卻未及時領悟,導致失去。
其實除了這些,也能從生動的敘述中,
彷彿窺見當時的南方人民因為戰爭逃難死傷、沒有糧食餓肚子,
在生死邊緣掙扎的場景。戰爭的慘酷,是我們一般生活幸福的老百姓很難體會的。
當時的南方剛開始也很天真,男性們紙上談兵說要教訓北佬,但真的戰爭了,雖然英勇上戰場,但可不是嘴上說說這麼回事,
裡面的男人雖說非常有愛國心,但起初對戰爭想法太過美好,直到打仗後才發現,全世界都在支持北方,而南方只有自己。
女人們和老弱婦孺在亞特蘭大後方,本也以為守得住,直到攻打到周圍,才深知不妙,只好能逃的能逃,不能逃得等死。
這本書在當時的歷史、戰爭、人民的生活、傳統道德觀、思想都有涉略,
加上作者真的對於南北戰爭歷史有做過研究,
所以一邊看還能學歷史,算是滿有趣的,當然本書內容因為有戰爭、戰後生活,因此內容也頗為沉重寫實。
然後這邊稍微提一下,電影的選角,其實滿符合書中人物形象,尤其是郝思嘉,那股倔強的獨有奧爾蘭脾氣,費雯·麗演的活靈活現。
而書中郝思嘉的故事,似乎一而再再而三告訴我們,請珍惜身邊對你好的人,不要奢望注定不屬於你的。
內容上看完是滿推薦給對戰爭想法太過天真無知的人,真實的戰爭決不是一個砲彈打過去,就決勝負了,
戰爭的成敗,往往過程中,是踏遍無數血淋淋的屍體堆疊而成。
延伸閱讀~
留言列表